刘源:不做下一个谁,而做第一个自己

发布时间:2014-06-25文章来源:新闻网

人物档案:刘源,中共党员,通信工程学院09级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。曾任班级科技委员,参加院党员建设委员会、院科技协会、杭电赛扶、校青年志愿者协会。多次荣获校“三好学生”、“优秀团员”、校“优秀志愿者”等荣誉,获得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3次,并获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。2012年获美国国际数学建模交叉学科竞赛一等奖;主持申报的“基于 SQL Server 与数据挖掘技术的用户自定义开云体育检索软件开发”项目,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“新苗人才计划”立项;2012年10月,作为第一作者的英文论文被图像和信号处理国际会议(CISP 2012)录用,并被EI数据库检索。

 与校“十佳大学生”刘源的会面,是在各种想象和难以置信中开始的。
  将近一米八的个子,戴着黑框眼镜,背着双肩包……尽管事先已在十佳大学生评选的VCR里看到过刘源,然而当这个在大学校园里比比皆是、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生,笑着向我走来时,我还是无法一下子将他与那个能够说出“不做下一个谁,做第一个自己”如此张扬又带着几分傲气的话来、想象中应该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的刘源联系在一起。随着采访的深入,我终于知道了,在他如此普通的外表下,蕴藏着一个非常强大的小宇宙。
        结缘数学建模
  作为工科男生,参加学科竞赛是许多人大学期间的必然选择,尤其是在学科竞赛已经成为校园流行文化的杭电。刘源自然也不例外。刘源与数学建模的结缘,带着一些偶然的成分,“因为数学建模在我们学校属于专业任选课,我听了几节课之后比较感兴趣,于是萌生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想法”,刘源回忆道,话语间难掩激动的情绪。
  当时,刘源找到了几位以前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,详细询问和了解了数学建模的参赛信息和注意事项等内容,并最终选择了挑战最大、对英语要求最高的美国国际数学建模交叉学科竞赛。
  作为一项国际级的竞赛,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参赛者在阅读英文问题的基础上,建立数学模型,设计求解算法并最终撰写一篇20页左右的英文论文。每年的比赛,除了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的参赛队伍外,更有众多世界顶尖高校的队伍。尽管竞争异常激烈,刘源和队友们克服困难,沉着比赛,最终获得美国国际数学建模交叉学科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。
  备赛的辛苦和比赛中的一波三折让刘源至今回忆起来都感慨不已。顺利获得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的参赛资格后,接踵而至的就是集训,“那应该是比赛前最艰苦的一段日子。”因为比赛是在二月份举行,学校组织了寒假集训。那个寒假他只在家休息了几天,日子基本上是在听课、看论文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中度过的。“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,希望能在美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,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,为着共同的目标,大家都没有怨言。”
  正当大家以为即将拨云见日时,比赛第一天,一场危机就降临在刘源的队伍头上。每年比赛会先公布三道问题供参赛队伍选择,由于选题失误,刘源和队友们耗费了一天的时间仍然在问题A上没有取得任何突破。时间紧迫,刘源提出了改做问题C的大胆建议。队友都认为这个做法太过冒险,指导老师也打电话来嘱咐一定要谨慎决定。再次小组讨论后,刘源认为,如果坚持不变,最后一定会困死在问题A上。时间紧迫,容不得半点犹豫不决,冷静地说服队友之后,刘源带领团队转向了问题C。编程,调试,撰写论文,尽管辛苦,但是他们战斗到了最后关头,并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。
        纪录是用来打破的,榜样是用来超越的
  “不做下一个谁,做第一个自己”、“纪录是用来打破的,榜样是用来超越的”,如此霸气的一句话,体现出的是刘源对自己的高要求。
  在备战数学建模的同时,刘源也给自己定下了发表1篇EI论文的目标。刘源回忆说,在学院一学长作的有关科研创新的报告会上,自己第一次了解到本科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科研项目。抱着学习的态度,在老师和学长的指导和帮助下,他申报了“基于 SQL Server 与数据挖掘技术的用户自定义开云体育检索软件开发”项目,并成功获得浙江省“新苗人才计划”立项,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创新之路。
  学术研究需要的是踏实认真,勇于钻研。2011年末,在老师的指导下,刘源开始了第一篇图像处理方向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工作。为了节约时间,他在校外租了一间屋子,每天六点半起床,十二点睡觉,“光是咖啡,就喝了三箱”。在阅读了几十篇外文文献,进行了无数次实验仿真之后,以他为第一作者的英文论文“Image-Quality-Based Fusion Approach for Face Recognition”被图像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(CISP 2012)收入论文集出版,并将被EI和ISTP收录。他也成为学院近三年来唯一一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论文的本科生。正是对自己的高要求,让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轨迹。
        我们都有两只手,一只用来照顾自己,一只用来帮助他人
  在学习和科研竞赛上有一套的刘源,可不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。他时常说,我们都有两只手,一只用来照顾自己,一只用来帮助他人。以助人为乐的他,加入了赛扶社团和校青年志愿者协会,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有需要的人。
  作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,刘源参加了包括“学雷锋进社区”、“阳光成长”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。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旨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“阳光成长”志愿活动。看到有的家长因为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业,最终导致很多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却无处寻求帮助时,刘源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。
  其他同学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,刘源则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分给了他帮扶的小朋友——小凯。小凯的父母是安徽来杭务工人员,家里除了小凯还有一个妹妹。由于工作忙,小凯的爸爸几乎不在家,妈妈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小凯和他妹妹,十分辛苦。刘源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,或辅导小凯学习,或帮忙照顾妹妹,还把小凯带到学校,让他感受大学的魅力,坚定他好好学习的信念。很多个周末,当同学约刘源一起出去聚餐时,他总是笑着回答:“那要先送我孩子回家啊。” 在刘源看来,大学生不能总是眺望远方那些伟大事业,而应从身边触手可及的小事做起,为社会传递爱心和温暖。
  刘源很喜欢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提到的那句话“求知若渴,虚怀若愚”,并以之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。他的理解是,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,首先要有永不知足的求知欲,其次要放低自己的姿态。所以,面对自己的未来,“求知若渴”的刘源选择了考研,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。现在,刘源已是香港大学的准研究生。
  即将离开朝夕相守了四年的大学校园,刘源希望能够珍惜在大学的最后时光,将大学四年这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心里烙一个永远的印,带着它走上属于自己的新征程。他同时希望学弟学妹们,要好好体验大学生活,不要等到毕业时,回望自己的大学,空留了遗憾。(朱矩禄)

上一篇:下一篇: